为深入解读新时代“归国潮”背后的深层逻辑,助力高校外语学科对接国家人才战略与区域国别研究发展需求,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创始主任李其荣教授应邀莅临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作题为《风景这边独好—— 解读 “归国潮” 的中国密码》的专题讲座。学院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聆听这场兼具历史厚度与现实观照的学术盛宴。

讲座伊始,李其荣教授从“人才的战略意义”切入,强调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与重要战略资源。他指出,海外留学人才兼具国际视野、中西文化背景,其归国对我国科技创新、经济升级、人才结构优化意义重大,更能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进步,是多维度的“发展动能”。
在梳理近代以来中国留学生归国潮的历史脉络时,李教授系统剖析了三次归国潮的时代特征与深远影响。他认为,第一次归国潮(1948-1957 年)以 “强烈报国之志、曲折归国历程” 为鲜明标识,海外学子冲破重重阻碍回归祖国,为新中国的工业奠基、科技起步注入关键力量,形成了以华北为中心的区域流向,引发广泛社会效应。第二次归国潮(1978-2016 年)伴随改革开放的壮阔进程,彰显了“中国魅力与中国机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政策导向与国家发展潜力,吸引大批留学生回国投身现代化建设,成为推动各领域改革开放的重要支撑。第三次归国潮则始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呈现出“大众化、常态化”的鲜明特点,稳定的国家发展局面、持续提升的国际影响力与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构成了吸引海外人才回流的核心“中国密码”,留学生将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前途命运深度绑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驱动因素方面,李教授将其归结为五大核心动力:中国梦的引领使国家战略愈发明确、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空前;国内庞大的市场与充满活力的创业环境蕴含着丰富机会;创新空间的持续扩容推动科研投入增加、技术平台日益完善;科研环境的优化让资金与政策支持更具包容性;而文化归属感则源于华裔科学家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

针对“如何进一步吸引和留住海外优秀人才”这一核心议题,李教授提出了引才留才的战略路径:建议成立专门协调机构以完善保障机制,服务海外人才;重视人文社科人才,发挥其在“传播中国声音”的独特作用;优化科研环境,为留学人员提供政策便利与发展条件;深化人才评价与管理机制改革,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同时关注国际竞争,借鉴经验,制定针对性引才政策。
李教授还结合外语学科特色,深入阐述了区域国别研究与人才战略的内在契合性。他指出,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的重要生长点,其核心任务是培养“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的复合型人才,这与外语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外语学科应依托语言优势,深化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系统性研究,一方面为国家引才留才战略提供区域国别层面的智识支撑,精准对接不同区域海外人才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其成为既通晓国际规则、又熟悉区域国情的复合型人才,为 “归国潮” 背景下的中外人才交流、经贸合作搭建桥梁。
此次李教授的讲座以“历史脉络 + 当代趋势 + 战略路径”的立体框架,系统解析了我国归国潮的演进逻辑与人才战略方向,既有历史维度的深度梳理,又有现实层面的对策思考,更有对学科发展的精准指引。互动环节中,师生们围绕“华裔新生代回归”“文化认同”等问题展开热烈交流,李教授逐一耐心解答,提出了兼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建议。
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帮助师生们深刻理解了“归国潮” 背后的国家密码与人才战略内涵,更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启示。学院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讲座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科服务社会能力,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复合型国际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