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张莲、潘伟伟
团队负责人:陈浩宇
团队成员:洪玮、沈佳炎、胡镜瑶、李欣雨、丁家乐、汪子媛、秦娅楠、余洁、朱思颖、刘宁、林昱琦、沈舟、Gab、Krista、Soukaina、Tiara
当外语青年的“国际视野”遇见畲乡山村的“共富密码”,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语通畲乡路,山海共富行”实践服务团走进丽水松阳,以语言为桥、以调研为笔,解码民族地区在产业振兴、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实践,书写乡村振兴的青春注脚。

古村新颜:夯土墙里的乡村振兴图景

实践团走进杨家堂村和松庄村,感受夯土墙在岁月中焕发出的新风貌。十年间,这两个曾隐于深山的古村落蝶变为“网红”地标,被誉为“江南布达拉宫”和“最后的江南秘境”。在杨家堂村,主理人赵家辉向团队讲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在松庄村,成员们漫步石桥、聆听溪流,沉浸于古村的独特韵味。团队还走访了村民、商户和游客,倾听他们与村庄的故事。调研发现,两村文旅融合已初见成效,未来可通过打造智慧导览、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以“线上引流+线下体验”双轮驱动,助力古村持续焕发活力。



诗路寻乡:松阳文脉与玉娘遗韵的青春对话
实践团走进松阳县博物馆,透过珍贵的文物与影像资料,触摸这座千年古县的历史脉络。展陈中乡村变迁的生动记录,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唯有守护历史记忆、传扬文化故事,乡村发展才能根基永固。在张玉娘文化馆,南宋女词人的生平事迹令人动容,其才情与风骨穿越时空,彰显出文化资源的持久魅力。此次参访不仅深化了团队对松阳文化的认知,更坚定了青年以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文化兴,则乡村兴;青年行,则振兴可期。

对话振兴:群策群力共探乡村发展新路径

实践团赴松阳县农业农村局,与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科长刘齐铭、发展规划科科长包伟方就乡村振兴与古村落保护开展座谈交流。刘科长介绍,松阳县通过建立保护名录、设立专项基金等措施系统推进古村落保护,强调乡村振兴需要政企社多方协同,特别期待青年人才注入创新活力。包科长指出,当前松阳乡村振兴发展态势良好,但与先进地区仍存差距,需持续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实践团成员围绕茶菌产业融合、民宿升级等议题积极建言,为当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知行相长,躬行求真。在松阳的实践探索中,团队通过实地调研系统梳理了古村落发展脉络,并发挥专业优势协助制作多语种宣传资料。这段扎根乡土的实践,既让外语青年学子见证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深刻体悟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