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张莲、潘伟伟
学生负责人:陈浩宇
团队成员:洪玮、沈佳炎、胡镜瑶、李欣雨、丁家乐、汪子媛、秦娅楠、余洁、朱思颖、刘宁、林昱琦、沈舟、Gab、Krista、Soukaina、Tiara
为贯彻202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乡村振兴要求,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语通畲乡路,山海共富行”实践服务团近日赴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大均乡等地,通过实地走访、访谈座谈,重点调研畲族文化传承创新与特色产业融合情况,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贡献高校智慧。
古村探韵·文旅觅新篇

实践团首站探访大均古街,这条保存完好的畲族风情古街处处彰显着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蓝绿色畲族彩带随风飘扬,成为大均乡最亮丽的风景线。在调研走访中,一位非遗酒品店主向队员们展示了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并分享了他的创业故事:从最初的服饰租赁、自行车租赁,到成功开发畲族非遗果酒。“多亏乡政府的政策扶持,让我们敢于创新,不断突破。”店主感慨道。这一转型历程,正是大均古街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随后,实践团转赴伏叶村调研,发现这个坐拥古树荷塘、特色民宿的美丽乡村却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发展困境。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优质的乡村文旅资源必须与有效的宣传推广、品牌建设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振兴愿景。


青春赋能·她力量社区
为助力打造国内首个女性青年社区“宿叶民宿”,共青团景宁县委联合实践团举办“青年友好,社区有YOUNG”主题座谈会。团县委办公室主任何宁子、大均乡组织员何汀汀、数字游民社区主理人何兰馨出席指导。实践团青年学子聚焦女性社区建设,围绕功能定位、生活配套、资源整合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通过“个人陈述+小组讨论+总结汇报”的创新形式,提出了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系列建议,为项目落地提供了重要参考。


巧手织梦·产业焕新篇


实践团深入东弄畲族村和三枝树村开展产业转型专题调研。在三枝树村,一个充满活力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绘就:村集体工坊内,身着传统服饰的畲族妇女们正专注地进行积木来料加工。“以前靠种地一年收入不到两万,现在在工坊做工,月收入就有三四千元。”一位正在作业的大姐向实践团介绍道。这种“家门口就业”的模式,不仅让村民实现了“务农+务工”双收入,更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调研发现,该村通过“企业订单+村集体承接+农户参与”的三级联动模式,将简单的来料加工发展成带动全村留守妇女就业的支柱产业,有效实现了“小产业”带动“大增收”的转型之路。

一碗地道的畲乡粉皮,为此次“语通畲乡路,山海共富行”实践活动画上圆满句号。这碗承载着畲族风味的特色美食,恰如这次深入畲乡的实践之旅——既有基层调研的扎实厚重,又饱含青春实践的热忱温度。实践团成员们带着收获与思考,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