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你愿意吃酸葡萄还是甜柠檬?

发布时间:2023-10-20

酸葡萄效应指当一个人自身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时,为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现象。

相信大家在看到“酸葡萄”时已然想起了那则寓言故事:

狐狸本来是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的,它跳起来,未够高,又跳起来,再跳起来……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够高,这也算是一种"挫折"或"心理压力"了,此时此刻那狐狸该怎么办呢?

若是一个劲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还是跳不够那葡萄的高度。于是,那狐狸说:"反正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够高,摘得到也还是"不能吃",这样,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开,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这一现象通俗的来讲就是“阿Q精神”。我们高中学过的阿Q被人打得不轻,又不敢还手,于是在心里说“总算被儿子打了!”开心地抹去嘴角的血丝,洋洋得意地走了。

现实生活中,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这一现象就是“酸葡萄”机制或“酸葡萄”效应。无独有偶,心理学中还有一个“甜柠檬”效应。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而自己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这种不说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机制。

这种效应作为一种心理防卫功能的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然而沉溺其间对心理生活却有显著的副作用。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总是寻找理由为其受到的侮辱或遇到的不公待遇开脱,这就活得太窝囊,可悲可叹了。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面临“酸葡萄”和“甜柠檬”的选择,看完这则心理科普,你会如何选择呢?


转自百度百科

上一条:【心理百科】情绪管理:做情绪的主人
下一条:【心理百科】为什么我们有“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