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心理创伤的缓解之方

发布时间:2024-03-26

“心理创伤”这个词,可能大家已经不陌生了。人生在世,谁还没经历几件让人心头一紧、倍感糟心的事呢?譬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到的杨贵妃之死,唐明皇终其一生都无法走出痛失挚爱的阴影;再比如鲁迅先生,他曾说过“我以我血荐轩辕”,但自己亲眼目睹了民族苦难后,也深受情绪困扰,甚至用文字一刀刀剖析自己、反思社会。“心上疤”,历史上不在少数,当今也很常见。

【心理创伤的来源】

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类似的心理伤疤,或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或是长久的忽视,甚至是亲人离世、情感破裂。多数人能咬咬牙慢慢走出来,但少数人则会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简单来说,PTSD就是当经历或见证重大事件后,大脑自己“卡壳”了。像是唐明皇反复忆起杨贵妃的模样一样,PTSD患者会不断回想那一刻的场景,刻意回避相关的事物,情绪上变得消极,甚至警觉到稍微一点风吹草动就绷紧神经。

【缓解心理创伤的做法】

1.“自上而下”干预

从头脑出发这是心理干预的“理性思考”路线,主要依赖于高级认知功能,带有明确的意识主导。传统心理疗法就是这种思路的代表,特别强调改变人们的想法和认知模式,帮助他们重新看待创伤。最典型的就是网络认知行为疗法(iCBT),它算得上是“自上而下”治疗模式的老字号了。这个方法主要通过认知重评和自我暴露来应对创伤,然后逐步加入放松训练、压力管理、焦虑管理等模块,给患者提供一整套认知升级和情绪管理的“套餐”。近年来,行为疗法的“第三浪潮”中,一些创新疗法也加入了网络干预,比如接纳与承诺疗法、正念疗法等,它们的干预方式更加灵活包容,更适合个体化治疗。

2.“自下而上”干预

从感官出发与之相对,“自下而上”干预则更关注情感和感觉处理,属于“潜意识的调节”。基于感官和情绪的理论,这种方法认为,创伤引起的过度威胁敏感性,比如高度警觉、过激反应和回避行为,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核心。为了缓解这种负性偏向,注意偏向矫正(ABM)通过训练,让患者把注意力从威胁性刺激转移到中性刺激上;而评估偏向矫正(IBM)则帮助他们在模糊情境中产生更积极或中性的理解与反应,从而逐渐改变对世界的负面看法。

【结语】

心理创伤是我们在人生旅程中可能遭遇的“暗礁”,其来源广泛且复杂,无论是重大灾难还是情感挫折,都可能给心灵留下深深的印记。不过,我们并非对其束手无策,“自上而下”的传统心理疗法如网络认知行为疗法,以及新兴的接纳与承诺疗法、正念疗法等,从理性认知层面助力我们重塑思维;“自下而上”的注意偏向矫正和评估偏向矫正等方法,则从感官与情绪维度出发,调节潜意识的反应。了解并运用这些缓解心理创伤的方法,能让我们在面对内心伤痛时,多一份从容与希望,积极地踏上心灵修复之路,重新拥抱生活的阳光与美好。


转载自公众号---心理科学进展

上一条:【心理百科】人际交往中的等价交换理论
下一条:【心理百科】当青春陷入迷茫,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